中文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Home » 协会信息 » 专家观点 » 数字孪生背后的”数据治理”是个生意~
数字孪生背后的”数据治理”是个生意~
发表时间:2022-10-02     阅读次数:223     字体:【

在传统的测绘地理信息项目中,跟数据相关的内容一般都是被归为“数据工程”,但是这两年受到互联网行业的影响,现在大家对这一块内容又重新进行了细分,需要新建的可能就还是测绘数据工程,而数据整合的那部分工作就被定义为“数据治理”工作。

在一些小的“数字孪生”可视化项目中,一般建设内容都会分为数据建模,数据对接以及一些专题内容的开发,其实对于数据治理提的相对比较少,而对于一些城市级别的数字孪生项目中,这部分工作的量就会很大,而且从我们目前实践来看,这块工作未来会越来越多,而且会越来越重要。

每一次信息化运动都是同样的痛点,也都是同样的解决方案,解决“碎片化”就是要搞一个统一的平台,以前叫“共享交换平台”,现在又叫“数据中台”,本质上还是在搞“碎片化”运动,有了大中台奇迹就会发生了么,这显然不现实。

其实无论是数字孪生还是之前的很多信息化理念,比如各种“一码XX”,或者是“最多跑一次”,其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内容就是“整合碎片化”,这个在信息化领域是一个很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这种碎片化本质上并不是信息化技术本身造成的,而是政府“条条”与“块块”之间的分割所造成的,更好的模式就是从应用需求出发,从上往下梳理,现在的很多做法则是看看哪些数据能收上来,然后全部都收上来,然后摆在一堆目录里面,显得系统里面数据很充实,工作做的很好,但是这些数据本质上的逻辑关联、现势性都没有办法得到保证,更多的是把以前的“四大库”的成果再搬过来。

所以现在所谓的一些数据中台本质上就是一些巨大软件系统的堆砌,然后里面堆放了一些无法与软件等价值的“数据”。但是这个情况在我们最近的一些实践中也发现出现了一些有意思的变化,有一些信息化相对比较发达的地方,已经对这种“套路”并不是很感冒了,尤其是在现在政府财政收紧的背景下,业主也更加的务实。

前段时间我们和一个地方的大数据局做交流,主要的业务场景就是“一网统管”项目,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其实主要目标还是关于“数字孪生”相关的内容,通常来说这类项目的总包一般都是一些互联网巨头或者是国资的大厂,但是这个项目对方却有另外的看法,“他们觉得让这些大品牌来做,他们动不动就会给你来一个很重的什么底座平台,应用也做不好,又贵又没什么用”,所以他们更倾向于找一个本地专业的的公司来做整体的集成,效果也不错,服务也比较好,先把能够想明白的场景给做了,而不是上来就搞“宏大叙事”。

以前政府可能把这些大厂想象的太好了,以为他们能够在政务领域也能够重现在互联网上的“神奇”,现在来看好像并没有,做起事情来似乎还没有这些本地化的厂商靠谱,所以个人感觉未来这些“巨头”可能会慢慢淡出这块市场,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一些本地化的国资背景的信息化公司,能够做持续的服务。

数字孪生的“看”是解决认知的问题,本质上还是要解决管理和决策的问题,如果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撑这个“看”就只能是个“花架子”,所以还是要把背后的“数据”问题解决好。

之前和一个证券公司的数据团队交流,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每天清洗整理一些产品的运营数据,形成指标服务于经营管理,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比较高频而且繁琐的需求,他们也没有构建所谓的数据中台,其实就是用了一些开源的分布式的数据库然后配合一些数据库的脚本就可以完成了,所以解决数据问题需要工具,但是需要有针对性并且够用就好,那种大而全的通用工具反而没有特色,也很难说清楚价值。

数字孪生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能够反映客观对象的实际状态,而这就需要能够获得语义完备的城市数据,包括空间数据以及城市运行数据,其中城市的运行数据可能要比城市空间数据更为重要,因为城市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空间为本”,但是时空数据可以作为城市运行数据的载体以及索引,所以我们现在接触到的一些需求更多的是进行“数据的融合治理”。

“数据融合”治理包含两个层面:第一、空间数据的融合治理;第二、城市运行数据与空间的融合治理,“空间数据的融合治理”其实很好理解,就是将目前很多GIS格式、BIM格式整合到一种表达格式、一个坐标框架、一种服务类型等,其实现在视频数据现在也被作为一种类型的空间数据治理的对象纳入到空间治理的内容,包括视频内容的投影融合以及无人机画面的投影融合,当然这些融合治理都需要一些专有的工具配合。

“城市运行数据与空间的融合治理”更多的是城市的人口、法人、宏观经济这类数据与空间对象的融合,这部分一定是面向专题场景的,我查看了今年上半年的一些“时空大数据云平台”的一些升级的招标信息上也看到了这部分的内容,目前来看,这块已经逐渐成为平台深化应用所需要解决的共识问题,但是这些数据通常会遇到如何解决不同委办局同一类数据的冲突解决以及数据更新管道建立的问题,我们当前在配合业主就在解决这部分问题,其一、包括一些人口、法人数据的核查更新以及和空间的融合工作,这部分地名地址起到了很好的桥接作用;其二、就是通过一些工具化的手段建立数据同步更新的机制,是一些新的尝试。总结一下,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大投入且效果不是很明显的基础类项目地方政府投入的热情都不会很大,但是能够通过数据治理找到管理“死角”解决业务需求的项目则会相应的作为长效机制受到欢迎,但是是个辛苦活,但是大家都得要习惯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了不是么~

 
上一篇:
下一篇: